□鄭敏娜
鹽堿化被稱為土地的頑疾,由于其礦物化高、不宜灌溉,極易導致農作物低產,甚至絕產。然而,在鹽堿地這一原本貧瘠的土地上,苜蓿這種頑強的植物,卻能變貧為寶,展現出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
日前,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舉行的“優質紫花苜蓿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班上,現場展示了苜蓿播種機、收割機、撿拾打捆機、青貯裹包機等生產收獲配套實用機具,技術專家詳細講解了機具性能、作業要求和特點優勢等。
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北界和雨養農業的下限區,屬于比較典型的生態脆弱區,該區域蘇打型鹽堿地面積占比較大,蘇打含量高,但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是農牧業發展的優先區域。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地下水位的整體下降,大同盆地的土壤鹽堿程度雖然有所降低,但現存的蘇打型鹽堿地面積還有13.25萬公頃。這部分土壤養分含量低、保水保墑能力差、生產力低下,嚴重影響了該區域農業生產和草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耐寒耐旱、適應力強是苜蓿的最大優勢。由于根系發達,苜蓿能夠有效地固定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這對于鹽堿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紫花苜蓿,原名紫苜蓿,又名苜蓿,它全身都是寶。種植苜蓿可以顯著減少土壤中的鹽分,一方面,苜蓿的根系可以吸收并帶走土壤中的鹽分;另一方面,苜蓿的覆蓋可以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從而降低土壤中的鹽分。同時,苜蓿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能夠牢牢固定土壤,減少雨水的沖刷,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另外,苜蓿茂密的莖葉能夠有效地阻擋風力對土壤的侵蝕,改善局部氣候。原因在于莖葉吸收并儲存大量水分,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其蒸騰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局部氣溫,改善當地的小氣候。
作為一種優質的飼料作物,苜蓿的營養價值也很高,被廣泛用于飼養業。大量的牲畜,如牛、羊、豬等,都喜歡食用苜蓿,既可以增加體重,又能提高產奶量。因此,苜蓿在飼料市場上的需求量持續增長,是一條助民增收的好途徑。
除此之外,苜蓿還用于制作茶葉、提取生物堿等。苜蓿茶具有清熱解毒、安神養心、潤腸通便等功效,深受消費者喜愛。而提取的生物堿,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這些都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創收渠道。
苜蓿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通過科學種植和合理利用資源,苜蓿在提高土地生產力的同時,也有助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
由此可見,苜蓿這種特色植物資源,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又助力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我們期待,今后“致富草”在鹽堿地里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系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上一篇:巧用大自然的生態合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