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羅朝淑
4年前,73歲的張老先生開始出現腿部疼痛,體檢時查出膝關節和髖關節有問題。在專家的建議下,張老先生于2021年在上海一家三甲醫院進行了膝關節的微創手術,修補半月板撕裂并清除痛風石。但出于對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恐懼,對髖關節的問題張老先生一直不敢面對,因而一拖再拖。后來,醫生通過人工智能精準評估了張老先生的骨骼狀況,并為他找到了最佳的手術方案。術后2天,張老先生就下床走動了。
早期疾病篩查可將“治療機會窗口”前移
“髖關節置換是骨科手術級別最高的一種手術,用人工智能技術來進行術前評估和手術規劃,相當于在手術之前做一次彩排,會讓真正的手術過程更加順利。”近日,在“骨關節健康中國行——骨科人工智能協同創新項目”智能評估啟動會上,國家骨科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張先龍表示,“骨關節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卻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提升對骨關節疾病的認識,因為對患者來說,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骨關節炎患者數量達5.95億。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近10億人受骨關節炎困擾骨關節疾病會限制個體的身體活動能力。我國更是骨關節炎的重災區。近年來,骨關節炎在我國持續增長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但因其病情極具隱匿性,常被患者忽視,極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統計表明,我國骨關節炎患者已超1.4億人,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患病率接近20%,低骨量率接近50%。在7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骨關節炎是導致運動失能和致殘的第七大原因。
“關節炎、骨質疏松等疾病會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使得行走、上樓梯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這種身體上的限制不僅影響了患者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還可能導致社交隔離和心理壓力。因而進行早期疾病篩查,將‘治療機會窗口’前移,已成為當前骨關節健康管理的重大課題。”張先龍說。
人工智能助力早期骨健康篩查和評估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付中國教授說:“通過早期預防、及時診斷和治療,可以減輕骨關節疾病帶來的負擔,保護個體的身體功能和心理健康,從而提高整體生命質量。”他認為,利用人工智能三維手術模擬軟件以及基于該創新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升華的骨科智能評估產品,這些創新的數字技術都將高效輔助醫生幫助更多患者實施精準化、智能化、個體化的臨床救治。
“骨科疾病亟須精準且有效的早期評估干預技術,來減緩骨科疾病一經發現便是重疾的發生率。”國家衛生健康委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孫亮指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群面臨肌肉骨骼健康和運動功能維護的問題,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未來相關疾病早期篩查和風險評估的重要輔助工具,促進以骨骼健康為代表的老年健康事業朝著精準化、智能化的方向高速發展。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田華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為醫療工作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早期評估,預測其發展趨勢,從而制定出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就得到有效治療。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