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視點
12月15日,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報告》指出,我國頂尖科技人才國際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占比超過80%。
作為科學普及的關鍵要素之一,人才是做好科學普及的重要支撐。而廣大科研人員不僅是科技創新的主要生力軍,同時也是科學普及專業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科學普及、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工作三者之間的關系。
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活動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方面,作為科學知識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科研人員能夠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通過科普工作,科研人員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和想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的研究方向。
如何充分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做科普的優勢,提升其做科普的意愿,促進科學普及、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工作融合發展,成為近年來業界關注的熱點。
事實上,自202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就先后出臺了系列文件,對新時代科普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在重點任務部署等方面突出體現了科普與科技人才的融合發展。
《“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科研機構要通過政策引導、經費支持、激勵考核等措施,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強化對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開展科普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科普工作離不開科技人才的積極參與。為此,去年出臺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強科普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運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開展科普。
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也離不開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和在全社會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這也是科普工作要實現的重要目標。要實現到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的目標,為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社會基礎,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勢在必行。
此前,科技部發布的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為182.75萬人。但長期以來,專職科普工作者卻面臨著評職稱難、晉升難的“兩難”問題。如何暢通科普工作者職業發展通道,增強職業認同,合理制定專職科普工作者職稱評定標準,曾一度成為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包括中國科協等在內的有關單位近年來積極開展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加快推進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評審標準從培育科普專業、促進人才成長、壯大科普隊伍出發,健全科普專業人員的職業發展通道,暢通職稱評審渠道。
相信隨著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的開展,科研人員做科普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會被調動起來,成為進一步助力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