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氣象局聯合科技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全國大型氣象科普活動——2023年“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收官。此次活動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提高了氣象科普供給的專業化、大眾化、通俗化水平,將氣象科技創新成果和氣象科學技術知識更廣泛地傳播,更好地助力氣象為農服務、防災減災。
在這場大型科普盛宴中,各地結合各自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動。截至目前,活動已走進全國509個市(區)、1513個縣、2667個村,舉辦科普活動4840場、進校園1584次、開展科普講座2170場,受眾人數達883萬余人。
征集氣象科普需求,組織專家深入一線
農業生產最需“看天吃飯”。各地氣象部門結合當地氣候特點、易發氣象災害實際情況以及防災減災救災重點區域和科普薄弱環節,將科學、管用的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送到農民手中,助力科學應對農業氣象災害。同時,以需求為導向,推動現有氣象科技成果落地應用,為農村產業發展、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等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在福建,氣象部門“點題”征集氣象科技科普服務需求,形成 “榜單”,組建“氣象科技幫幫團”深入一線,開展專家面對面懇談會、實地調研指導、科技科普融合直播等一系列“解題”行動,服務產業振興。
在江蘇蘇州,吳江區氣象局精準對接地方特色產業、農民需求,制訂詳細服務方案,并通過氣象科技“三下鄉”、簽訂合作協議、實地座談走訪等形式給予技術指導,為鄉村振興提供氣象科技支持。
進社區進學校,實現“靶向”科普
今年以來,各?。▍^、市)氣象部門組建氣象科普宣講團隊,派出近1.3萬名氣象專家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進機關黨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等“靶向”科普活動。面向基層防汛成員單位負責人、村干部(氣象信息員),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專題講座,提高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意識和科學決策能力;面向鄉村種植戶,進行特色農業實地指導,及時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和氣象科技成果;面向青少年,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校園科普活動,提升青少年對氣象科技的興趣和科學素養。
在青海,蟲草采挖與雷電高發的地域和時間段高度重合,氣象科普人員為當地干部宣講雷電災害防御知識、防雷技術服務職責和雷電防災減災監督管理制度,并走進瑪沁縣雪山鄉等地的蟲草采挖點,用藏漢雙語為群眾講解如何獲取氣象服務信息、遭遇雷雨天氣時如何避險等知識。
在湖北,該省氣象局打造“一站一校一課”品牌氣象科普活動,并聯合科協、教育局、學校共同建設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長效機制,自主研發“極目云”氣象科普課程,面向全國中小學校開展云課堂直播活動,打造以氣象科學為核心的全科啟蒙教育。
整合平臺資源,形成上下合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活動將各?。▍^、市)氣象部門舉辦的農業氣象類科普活動納入統一組織,形成上下合力,凸顯品牌效應。各地聯合當地科協、應急管理、農業農村、教育等部門專家資源,深度融合舉辦活動,不斷豐富活動載體和形式。
遼寧省氣象局農業氣象專家與省農科院農業專家組成助農專家團隊,開展科普助農服務,得到市縣鄉各級政府廣泛響應。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也紛紛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加入,組成科普聯盟,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解決農業氣象技術瓶頸問題。
在天津,“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品牌活動與天津本地“應急之星”防災減災科普宣教特色品牌活動相融合,實現了“1+1>2”的科普成效。天津市氣象局聯合應急管理、科技、教育等15個部門建立跨領域的科普宣傳“聯合體”,并提出“宣教培”一體化科普宣傳模式,促進科普知識向防范技能轉化。
在四川成都,溫江區氣象局積極構建氣象科普大格局,加入川渝氣象科普館聯盟和地方科普基地聯盟,聯合區級部門在全域共同推廣氣象科普活動;與研學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科普陣地,共研文創產品;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簽訂志愿者服務合作協議,共建氣象青年科普志愿者團隊。
2023年“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活動的開展,切實將實用性氣象科學知識有效傳遞到廣大基層?;顒訋恿烁鄽庀罂萍既藛T走進田間地頭、社區學校,暢通了氣象科技資源科普化的渠道,形成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科學普及之間的良性互動。
(作者系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高級工程師)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萍季W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