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3日
當殲-10完成首飛、安全降落在跑道上
人群沸騰了!
中國人憑借著自己的力量
實現了從二代機到三代機的
歷史性跨越!
圖片來源:央視軍事官方微博
回憶殲-10首飛瞬間
當年的試飛員雷強語氣中充滿激動:
殲-10的研制成功
不僅讓中國增加了
一款重要的空中利器
而且我國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
現代戰機研發體系
更帶動了一支航空科技隊伍的成長
今天,一起來聽
殲-10首飛背后
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首見:驚艷,但“中國人飛不了”
“我第一次見到殲-10
準確地說是殲-10的木質樣機
是首飛前5年
當時這架飛機給我的第一印象
是外形很現代,線條很流暢
但是當我坐到駕駛艙里看了看
我就告訴宋總
(時任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
‘這個飛機我們飛不了’。”
雷強回憶道
雖然是空軍試飛員
但在當時,中國試飛員
從沒有見過殲-10這樣的操縱系統
加之殲-10身上
有60%以上的技術都是全新研發的
研制團隊發愁:
飛行員能不能接受這個情況?
為此
18名全國頂尖的空軍飛行員被選拔出來
最終包括雷強在內的3位飛行員通過測試
赴海外學習三代機的試飛方法
雷強說:
“當時外國人都說
中國人飛不了三代機
但一上模擬機
咱們的飛行員各種科目都飛得很好!”
拼命:冒險,“按照交付狀態來飛”
雷強還記得
僅僅是為了研發電傳飛控系統
殲-10團隊就夙夜不眠地工作了四年多
那些年
雷強深度參與了設計試飛工作
與設計團隊密切交流意見……
這一切
都為殲-10后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殲-10首飛所做的準備
雷強和研發團隊還遠不止于此
由于殲-10戰機采用了鴨式布局設計
屬于靜不穩定飛機
如果電傳操縱系統失效
無法通過機械備份系統安全駕駛飛機
此前,為降低風險
其他航空先進國家在研發此類飛機時
會將飛機配平為靜穩定狀態進行首飛
但如果這樣,勢必會延長試飛周期
對于殲-10來說,該怎么飛?
宋文驄決定尊重試飛員的意見
他問雷強:
“你怎么想?飛不飛?”
雷強毫不猶豫地說:“肯定飛啊!”****
“現在按照靜不穩定狀態飛
最多就是我冒點險
但是可以省一年的時間”
就按照靜不穩定狀態來準備首飛
“殲-10交付部隊是什么狀態
我就按什么狀態飛。”
首飛:興奮,“這才是真正的戰斗機”
1998年3月23日,陰
能見度大概3千米
云底高約500米
遠算不上理想的首飛條件
但在和試飛團隊商議后
雷強決定:
不等理想的氣象條件了
今天飛!
“小雷啊,你真不緊張嗎?”
雷強說著“不緊張”
卻看到不少人在抹眼淚
雷強說
“宋總您放心,只要發動機還在轉
沒有在空中爆炸
我摔也給你摔到跑道上去
讓咱們知道這十幾年咱們都錯在了哪兒。”
進跑道、滑出、起飛……
殲-10如猛龍出擊,一飛沖天
“靈活,太靈活了!
當時在殲-10后面還有一架殲教5伴飛
我都怕飛機太靈活,把殲教5甩掉了!”
雷強回憶道
首飛成功半年后
雷強看到一張記錄殲-10首飛的照片
有點不滿地說:
“這個照片拍得不好
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這個兵都嚇得哭成這樣了。”
緊接著雷強又笑起來說:
“其實我是興奮
后來有部隊首長問我
‘小雷啊,飛機怎么樣?’
我說,‘這才是真正的戰斗機!’”
新華社照片,廣州,2018年11月7日
殲-10戰機首飛20年后,這是首飛試飛員雷強第一次公開亮相。
新華社記者劉芳攝
如今,殲-10家族不斷壯大
成為空軍戰略轉型中
規模化列裝部隊的主力機型之一
圖片來源:央視軍事官方微博
今天
殲-10首飛成功25周年
生日快樂!
來源:科技日報綜合央視軍事、航空工業,未標注圖片均來自航空工業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