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個“流浪”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被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多種可能的情況后,認為最貼切的解釋應該是一個大型黑洞在迅速遠離所屬星系。
“不同于以往恒星級‘流浪黑洞’的發現,這次應該是超大質量‘流浪黑洞’被彈出星系中心的首個觀測證據。”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告訴科普時報記者。
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作為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天體,黑洞是出了名的難以捉摸。而“流浪黑洞”更是踽踽獨行的存在,科學家一直認為,有不少在星際空間“流浪”的黑洞,但始終沒找到確切證據。
黑洞為何會“流浪”
宇宙中有恒星級質量的黑洞,也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前者質量一般是3—100倍的太陽質量,后者質量一般是100萬倍以上的太陽質量,且存在于星系中央。
“恒星級質量的黑洞主要是大質量恒星在其核燃燒結束時,由于沒有任何力量抵抗引力,整個星體發生坍塌而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機制則比較復雜,一般認為是其他中等質量黑洞通過合并、吸積等過程逐步增長而來。”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謝富國告訴記者。
至于黑洞為何會“流浪”,謝富國解釋說,兩個黑洞的合并帶來的引力波輻射可能會使得合并后的黑洞獲得較大的速度,或者三個黑洞相互作用時,也會使得其中一個黑洞獲得較大的速度。至少速度達到每秒幾百公里,這個黑洞才能真正脫離星系的引力束縛,開啟“流浪黑洞”之旅。“‘流浪’的位置取決于它跑得多快,跑了多久。”謝富國進一步解釋道。
這與茍利軍的觀點不謀而合。“超大質量黑洞有幾種逃離星系中心的方式,但第一步總是星系合并,這導致在合并殘余物的中心形成雙星系統。”茍利軍說,這次被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原本可能有一個與其質量相當的黑洞“伴侶”,屬于雙黑洞系統。第三個黑洞在雙黑洞合并前到達星系中心,在三體作用下,其中一個質量最小的黑洞以非常快的速度被彈出,開始了“流浪”生活。
如何確定 “流浪黑洞”的身份
浩瀚宇宙,該如何發現一個黑透了的物體呢?
“對于超大質量黑洞來講,科研人員通過它周圍的發光氣體,能夠推斷出中心黑洞的質量。”茍利軍說,之所以推測氣體中心是一個黑洞,是因為它足夠致密。
研究發現,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尾巴”是恒星所形成的一條光帶,它是一串串恒星的排列。因為黑洞具有極強的引力,可以讓附近的物質向它聚集,而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聚集,則可以讓一些星云快速凝聚,加速恒星的形成。同時,據估算,這顆黑洞的移動速度可能在每秒1600公里左右。
因此,科研人員認為這應該就是黑洞合并時造成的彈射。如果這個觀點得以驗證,那么這將是人類第一次明確證實,超大質量黑洞可以逃離星系中心。
這與銀河系中恒星“流浪黑洞”的發現方式不同。茍利軍介紹,雖未曾看見黑洞,但我們可以觀察它的引力對遙遠天體的吸引,這就是引力透鏡。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假設,大質量的物體會在時空中造成彎曲,使其附近的光線彎曲,這一過程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則在一次日全食觀測實驗中證明了該現象的存在。
“引力透鏡效應是一種能夠尋找孤立黑洞的方法。”謝富國表示,黑洞會改變其周圍的時空,從而造成光線傳播的彎曲和放大現象。如果遙遠天體在運動的過程中,它與地球之間有一個黑洞恰好在視線上,就會產生引力透鏡效應。
太陽系不存在超大質量“流浪黑洞”
“我們曾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大約是在3000光年外,因此黑洞對地球的影響幾乎不存在。”茍利軍說,這次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發生在距離我們大約75億光年的一個矮星系RCP28。
在謝富國看來,銀河系內(至少太陽系周圍)肯定不存在類似于本次發現的這種“流浪”的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里大量存在的是恒星級質量的黑洞,盡管概率非常低,但這些恒星級的黑洞確實有可能會訪問太陽系。
“人類當然不歡迎任何‘流浪黑洞’訪問太陽系,因為它會嚴重影響太陽系的引力場結構,造成太陽系內所有天體的運動軌道變得混亂。”謝富國猜測,它還有可能讓地球軌道變成橢圓形,導致一年會遠遠超過365天,同時赤道和南北極所在的位置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一篇: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丨@所有家長,這份安全須知送給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