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令人羨慕的體質,那必然是不發胖體質。炸雞火鍋哐哐吃,今天奶茶明天可樂。嘿,就是不長胖!
而有的人,卻是喝水都發胖,似乎只要今天多喝兩口水,明天身上就會掛上二兩肉。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01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
怎么會這么大?
不長胖,基因確實很重要。容易吃胖還是不容易吃胖,都和一個“貪吃基因”有關。
在醫學上這種基因的名字叫做 FTO 基因,全稱是脂肪和肥胖相關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它位于人體的第十六號染色體上。這是人體中常見的肥胖易感基因,人人都有,只不過有的人 FTO 基因是變異后產生的。
那些不容易長胖的人,多是 FTO 基因沒有變異的幸運兒,這部分人很容易產生飽腹感,一旦身體攝取了足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熱量,就會產生飽腹感。因此,他們很容易就吃飽,即使食物再美味,他們也可以輕松地吃飽了就停,不太會出現超量攝入熱量的問題。
而且驅動他們進食的動力主要就是餓了,而不是“心情不好”“心情好”“好生氣啊,吃點吧”等等各種各樣的根本就稱不上理由的理由。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總是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給自己安排一頓,而且往往吃起來就停不下來的人,可能就是 FTO 基因發生變異的人。對于 FTO 發生變異的人來說,他們是真的管不住自己。
在其大腦中,食物除了承擔著提供熱量,維持正常生理的功能,更是快樂的源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對于他們的大腦來說,是巨大的獎勵,這種獎勵帶來的快樂甚至會壓過胃腸道的報警信號,和食物帶來的快樂比較,飽腹感信號的強度實在是太弱了。
簡單來說,FTO 基因沒有變異的人是吃飽了就一口都不多吃了,而 FTO 變異的人可能是吃飽了還能來兩口,即使不餓也能來兩口。
不信?找你身邊的瘦子和胖子朋友對比一下他們的飲食習慣。
實際上,在人體內與肥胖相關的基因有很多。比如靜止基因,會讓你更難下定決定去運動,運動后正反饋產生的多巴胺也比別人少,自然對于運動本身也更加提不起興趣。但是,基因并不會決定一切,后天的發育和個人努力更重要。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02
有肥胖基因就瘦不了?
當然不!
“管住嘴邁開腿”,絕對是維持體重、減重最有效的法則。而在這條黃金法則背后,其實是營造的是——熱量差。
人體每天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熱量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這就是基礎代謝。
就算一整天坐著一動不動,身體也會消耗掉這些熱量,因為它們是用來維持身體的體溫、呼吸、心跳、血液循環以及各個細胞、器官正常運轉所需要的能量。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基礎代謝占到了每日能量消耗的 60%~75% 左右,是每天能量消耗的大頭。
除此之外,人體每天的走動、鍛煉還會消耗額外的能量。消耗吸收食物本身也需要能量,這部分被稱為食物熱效應。因此,人體每天消耗的能量其實是基礎代謝、日常活動消耗能量以及食物熱效應的總和。
每個人每天都會攝取一定量的食物,這些食物在消化吸收后可給人體提供一定量的熱量。如果每天消耗的熱量高于攝取的熱量,這個熱量缺口就會讓機體更容易瘦。
而如果每天攝取的能量都比消耗的能量多,那么很顯然,肥胖也會自然地發生。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一個殘酷的事實,有些人的基礎代謝確實天生比別人高。所以,這部分人即使不動,也能瘦!但值得慶幸的是,基礎代謝這東西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來改變的。在靜止狀態下,肌肉消耗的熱量是比較多的,因此增加全身肌肉含量自然能夠增加基礎代謝。
這也是為什么有長期運動、健身習慣的人,吃得都不少,但不怎么長肉的原因。
長期的鍛煉可使骨骼肌含量增多,從而幫助消耗更多的熱量,即使同樣坐一天、躺一天,他們能消耗的熱量都會比一般人更高。
對了,想要提高基礎代謝,像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這樣的運動形式可能會比慢跑更有效果。此時,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有靜止基因,我實在不想動“,于是選擇了節食減肥。
比如一名成年女性每天熱量推薦攝入量是 1800 大卡,硬生生不吃不喝卡到 800 大卡以內,該吃的晚飯變成了蘋果,該吃的蛋白質變成了蔬菜。堅持一段時間,這么大的熱量缺口,自然也會瘦下來。但是,一旦恢復正常的飲食,很快就會回到原本的樣子。甚至,還會比原來更胖,這就是所謂的反彈。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其實,長期的節食會影響到人體的基礎代謝,身體為了在低熱量攝入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降低消耗,甚至消耗肌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較低的基礎代謝水平。
哪怕已經恢復到正常的飲食,這種比較低的基礎代謝水平也不會立刻就回到正常水平,因此,有些人即使吃得不算多,依然可能會胖回來。
因此,想要減肥并且減肥效果能夠保持下來,真的不要過度節食。
科學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才是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手段。
此外,也可以適當優化飲食結構,比如減少脂肪的攝入,多吃優質蛋白質、優質碳水等等,相信我,不餓一次肚子你依然可以成功減肥!
最后,值得警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真的長期吃得多、不動彈還瘋狂掉秤,一定要引起關注。
甲亢、消化系統疾病、進食障礙以及糖尿病、腫瘤、慢性感染、寄生蟲等等問題都有可能表現出這樣的異常,在感嘆自己的神奇體質之前,最好去醫院做一個徹底的排查。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海德拉 科普作者
審核|吳萍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與科技網無關。科技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